济宁市是煤炭资源大市,曾经因煤炭而兴,却也因煤而陷入产业转型的困局。如何摆脱旧窠臼向新而生?近年来,济宁以煤炭资源为根基,嫁接新质生产力,选择依托丰富的煤炭、石墨资源及相关产业基础,向碳基材料这一国际国内新材料领域变轨。
由“卖炭翁”到“光鲜族”,如何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摈弃摆脱挖煤烧炭、污染环境的老法子,向节能降碳、绿色环保目标发起攻坚。济宁市将目光锁定在高端科研平台的招引上,力邀山东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领军到济宁共建碳材料研究院,并以配厂房、配实验室、配政策等释放出十足的诚意,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走近济宁高新区相关企业、创新研发科技平台,高精尖科技产品琳琅满目,小到手机、家电零件,大到轮船、飞机配件,新材料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而处于“金字塔”基上的碳基材料,则是品种多、应用广、附加值高、绿色环保的“光鲜一族”。
日前,位于济宁高新区的碳材料中试基地正式完成交付,包括年产值16亿元的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制造项目、年产值11亿元的柔性光伏支架产业化项目等在内的4个大项目抢先进驻,为济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济宁坚持科技招商、绿色招商、产业链招商,聚焦招大引强、国际(国内)领先,实施‘强磁吸引’,成效显著。”济宁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刚刚落户济宁的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从科技引领层面吸引来了这些产业链企业。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体系现代化。因此,碳材料研究院的建设并不只是在济宁落地一个实验室,取而代之的,采用了“1+1+N+(N+)”的战略布局和“补链、强链、延链、造链”的“四链推进”攻坚模式,即在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基础上,打造一支产业型高层次人才团队、成立一只碳材料产业基金、建设一个碳材料中试基地、搭建一个研发测试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科技创新实打实撬动产业发展。
日前,碳材料研究院与蒂德精密机床合作的碳纤维降低矿物材料机床部件变形技术进入了关键的攻坚阶段,该技术基于碳纤维增强技术,可有效解决现有机床立柱刚性不足问题,大幅提升设备的综合性能和使用寿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像这样的靶向技术攻关,碳材料研究院已经接下了十几单。
“为直接对接产业链需求、保障研究院活性,研究院注册山东省惠鲁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采用了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再加上济宁国投、中国能建浙江火电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的10亿元碳材料产业基金,技术转化不仅有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更可直接用于优质产业链项目投资。”济宁市科技局科技合作科负责人苏鹏表示。
截至目前,济宁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81家,省级创新平台701家,依托平台,济宁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等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载体突破100家,累计引进专家600余人、取得成果700余项,为济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打下了扎实的产业链根基。(成果 张梦迪)